一、学科简介
机械工程学科是大连工业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是原国家轻工业部部属机械类重点学科,所属原机械专业实验室为原国家轻工业部重点实验室。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正式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本学科经过30多年的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学科在立足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同时,还与国内外知名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科现有一支业务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学术队伍,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围绕机械设计及制造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生产模式及相关技术进行。
本学科着重在轻工领域,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业工艺技术,解决本行业(食品、包装、纺织、印刷、造纸、塑料等)及其相关产业的自动化机械装备设计与制造等问题,提升产品的品质与质量。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面向机械工程学科前沿及重大需求,所培养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开拓进取、锐意改革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应了解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掌握机械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应是具有独立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和管理等相关专业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具体要求是: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应坚实地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和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现状及发展动态。掌握机械设计、制造、检测控制、科学管理等科研与产品开发的现代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分析能力;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有创新的设计和研究工作;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中作为技术骨干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3、具有健康体魄、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
三、研究方向及简介
1.轻工机械装备设计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轻工机械设计方法学、机械学、摩擦磨损、润滑与密封、机械产品性能仿真、机械强度与可靠性理论、性能分析与测试、绿色与节能设计等。侧重于创新型食品、轻纺、化工等产业自动化机械装备设计理论与配套技术研究,以及相应的工艺装备研制。
2.智能制造系统及信息化技术
主要研究现代制造系统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集成、系统规划,实现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
3.特种精密加工与材料成型技术
主要研究机械零部件成型原理与方法、特种精密加工机理,及其相关专用自动化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难切削材料加工机理、高效切削刀具的设计、刀具智能检测技术等,解决生产中难切削材料的精密、高效加工问题;研究模具设计制造过程中的成型机理,利用现代制造工程技术与方法,解决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的设计与制造难题。
4.机械系统测控理论与技术
运用智能测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技术,解决现代机械装备设计、检测控制、信息化等技术问题,实现机电系统的最优配置与产品性能优化。
四、培养方式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和导师育人思政,突显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本学科具体培养方式与方法如下。
1.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根据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每位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组织安排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和学位论文研究等方面的全过程指导工作。导师要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品质教育。学生工作部负责做好在读研究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和组织在读研究生参加政治和公益劳动等活动。
3.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并重,课程学习为一年,论文的研究工作为一年半到二年,课程学习和研究工作同时进行。
4.整个培养过程应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既要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科研方法,又要加强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的训练,使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实验技能。
5.在学习方法上以研究生本人的自学为主,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与做出正确的判断,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在导师的指导方式上,采用指导教师和学科团队集体培养相结合,注意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行教学相长。
7.对硕士研究生原则上不安排体育课,但在课程学习和研究工作期间应当安排适当的体育锻炼时间。
五、学习年限
学制3年,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可在基本学习年限基础上延长1年(不含休学年限)。
六、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达到毕业标准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实践环节和学术报告环节,其中学位必修课不低于16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术报告环节2学分。
(一)实践环节(必修)
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必须完成实践环节,计2学分。实践的形式可以是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或社会调查。
1.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可采取助课、协助指导本科生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论文)等多种形式,须填写教学实践报告并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通过者取得2学分。
2.生产实践
校内外专业生产实践,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大力加强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缺乏本专业生产实践经历的研究生,可安排专门生产实习一次,时间约1个月。参加生产实践应写出总结报告,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通过者取得2学分。
3.社会调查
研究生社会调查是指研究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就某项专题进行实地调查的活动。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调查目的要求,写出较详细的调查提纲。在社会调查结束后,研究生应该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写出一篇质量较高、有自己见解、能解决或阐明实际工作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调查报告,由指导教师审阅并写出评语,通过者取得2学分。
(二)学术报告环节(必修)
学术报告环节是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拓宽知识面,增强研究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重要环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五次学术报告活动,并且本人至少主讲一次学术报告。研究生必须完成学术报告环节,取得2学分。
七、课程设置
本学科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具体课程设置情况见附表。
八、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研究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前沿性,应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作为其论文研究内容,学位论文应观点鲜明,理论正确,思路清晰,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学位论文工作量不少于1年。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按学校有关要求执行。
1、学位论文开题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围绕研究方向,在导师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完成学位论文的选题,写出开题报告,并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的开题环节。论文开题在第三学期期末(12月)之前完成,由学科组织开题报告会并进行整体把关,保证学位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有指导教师(团队)纵、横向课题支撑,或来源于企业实际项目。
2、学位论文的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应在第四学期期末(7月)之前完成,由学科组织中期报告会对论文的进展情况进行把关。
3、学位论文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导师应定期了解进展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达到本学科制定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要求资料可靠、观点鲜明、理论正确、思路清晰。学位论文应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有相当的工作量,应反映作者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应在科学或专门技术领域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
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授予硕士学位。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可授予硕士学位,并发给学位证书。用于学位申请的科研成果应服务于企业需求,或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