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建设

来源: 添加时间: 2014-06-06

 

  ★ 省级精品课程  (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

一、机械设计基础

(一)课程介绍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我院理、工科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涉及的专业有食品、生物、纺织、造纸、化工、材料、包装、印刷、等专业,每学年涉及全校将近20个班级,48学时,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主要是为后续专业课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由于各专业的特点不同,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求也各不相同,这些问题可能在其它工科院校表现的并不突出,但像轻工类院校专业面比较宽专业差别较大,如何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上好《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确实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开设有40多年的历史。我校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1998年,教研室对《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讨论,确定了《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2000年教研室又对《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考核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取得了学校的教改立项。同时起动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建设,对课程进行了改革,精简烦琐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轻化工专业的部分相关内容,从总体上大大压缩教学时数。该课程于2005年被评为校精品课程, 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教育厅精品课程。

(二)教学成果:

    几年来,主讲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学、科研活动,该课程人年均230学时(含实践教学环节);承担省级学术研究课题6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共20篇EI收录5篇、SCI收录3篇、ISTP收录1篇,核心期刊12篇);获2003年辽宁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2002年出版了适合轻化工行业《机械设计基础》教材,自编教材能够与课程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相适应;教材的内容新颖,形成课程合理的知识结构,基本能满足不同专业和不同学时的需要,内容更加符合轻化工行业的特点;该教材于2005年获校优秀教材奖,2006年11月再版发行

购置了《机械设计基础》多媒体教学软件、题库,并制做了《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课件,经过五年的建设,我们已经做到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100%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完成,任课教师100%编写了自己的电子教案,使现代教育技术与灵活的教学方法恰当结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明显实效。

、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加强课程设计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主讲教师能全部亲自主持和设计实验教学的内容、形式和要求;开放实验室效果明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达到50%以上,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

、积极组建大学生创新设计中心(中心面积达400平方米),组织各专业学生参加机械设计大赛和各种创新设计比赛,引导、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五年来共获省级以上大学生课外科技奖项20余项,多名教师获省级以上优秀指导教师奖励。

 

  ★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工程制图、机电系统设计)

一、机电系统设计

   (一)课程背景

《机电系统设计》是面向我校理工机电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又称机电一体化设计。机电系统设计或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其目的将“机械、电子、信息、传感与检测、控制”有机结合以实现工业产品和生产过程整体最优化与智能化,是当今世界工业发展的趋势。

机电系统设计课程内容上将分为基础理论、项目案例和实验等三个部分。重在机电系统设计的应用技术的掌握。基础理论可概括为6个模块:机电系统概述、位置控制数学方法、机械系统部件的选择与设计、传感检测系统、执行元件和机电参数的相互匹配。项目案例根据课程需要,选择1-2个模块进行:自动纠偏及其控制系统、两轴XY数控工作台。项目案例模块,将随着课程的进行,逐步增加。

(二)课程定位和目标

本课程可作为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动化等机械类专业的专业课,也可以作为非机类专业的选修课课。本课程不仅完整介绍了机电系统设计的基础知识,同时,更注重学生工程应用思维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设置围绕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五个子系统:机械系统;传感检测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动力系统和执行元件系统等基础理论和应用展开说明。由于机电系统设计实践性很强,因此在课程中增加了机电工程案例教学,通过前期的学习,使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能够将单片机技术、PLC技术、工业可视化监控技术、传感检测技术和控制技术应用在案例实践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机电工程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团队

机电系统设计课程团队共有教师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4人。其中50-552人,40-501人,30-403人。教学团队成员,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坚持把最新的机电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丰富教学内容.团队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学

学校和学院都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先后选派1人去瑞典Malardalens大学进修1年,1人去日本大学进修。将国外机电课程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来。通过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设计,敦促教师们积极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例如引进三维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机电装备的讲解、说明与控制,课程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

丁金华瑞典Malardalens大学访问学者。获大连工业大学菁苑杯讲课大赛二等奖、优秀教师称号、先后完成双语教学资格及虚拟实验仿真培训和技术型工程应用人才培训。指导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王学俊,日本国立秋田大学访问学者。先后参与编写多部教材。辽宁省高校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和大学生“智能自主机器人”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李明颖(在读博士),辽宁省高校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和大学生“智能自主机器人”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主持、参与校级教改项目近10项.校级精品课、优秀课;第五届、第七届“青苑杯”教学大赛优秀奖;第一届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

高腾(博士),指导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智能自主机器人”竞赛项目,获得过省级2等奖及3等奖多项。参与多项教改项目。

郁玲(硕士),担任课程的上网任务与线上技术。参与多项教学、教改项目、横纵向课题,专利,及多项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制作。

吕艳(硕士),指导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智能自主机器人”竞赛项目,多次获奖。

  ★ 校级精品课

浏览量:718